您的位置:ag凯发k8国际-凯发官网入口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返回新闻列表旅游合作是推动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加强多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探索以旅游合作促进中阿人文交流的道路,为中阿关系的世代友好奠定强大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于5月30日在北京举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国元首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方愿同阿方携手共建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更具规模的投资金融格局、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更为平衡的经贸互惠格局、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中方愿同阿方设立“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加快智库联盟、青年发展论坛、大学联盟、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中方将每年邀请阿方200名政党领导人访华,未来5年将同阿方力争实现1000万游客互访。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深刻阐释了中阿友好合作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和未来前景,为构建中阿人文交流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旅游合作是推动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加强多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探索以旅游合作促进中阿人文交流的道路,为中阿关系的世代友好奠定强大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取得累累硕果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20年来,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得到长足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和走实走深的旅游合作,切实推动中阿文化关系发展,增进了中阿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夯实了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
一是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活动形式更加新颖。截至2024年6月,中阿合作举办了5届阿拉伯艺术节、10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着力打造了“欢乐春节”“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艺汇丝路”等文旅品牌项目。“汉语热”蔚然成风。中国已同13个阿拉伯国家合作建设21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15个阿拉伯国家在高校开设中文课程,阿联酋、沙特、巴勒斯坦、埃及、突尼斯、吉布提6个阿拉伯国家先后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阿共同搭建的“中阿典籍互译工程”截至目前已翻译出版50种中阿典籍图书。
二是旅游合作迅速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摩洛哥、阿联酋、卡塔尔、突尼斯近年来陆续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入境政策。2024年1至6月,中国陆续开通北京至利雅得、上海至利雅得、深圳至利雅得以及厦门至多哈等直飞新航线,为中阿商务合作、投资洽谈、人文交流搭建友好空中走廊。自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以来,中阿互访游客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至2019年,中国公民首站出境阿拉伯国家的人数保持年均10%的增长,入境中国大陆的阿拉伯国家公民人数也保持稳定增长。
三是合作机制更加成熟,制度保障更加牢固。自2022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以来,中阿基于“八大共同行动”的框架,深度聚焦文明对话与共同行动,力促500家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同时为阿拉伯国家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时至今日,中国已与22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绘制出中阿广泛合作的宏伟蓝图。近5年中阿围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培训,培训近200名阿拉伯旅游界专业人士。2024年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行计划》,明确提出中阿将在经贸、投资、旅游、人文交流和文化文明、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共谋长远发展。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成熟与未来发展路径的有序铺展,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步入机制健全、互信加深、成果频出的新时代。
多措并举推动中阿旅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中阿旅游政策协同与机制革新。要始终围绕“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义利兼顾”的旅游合作原则,着重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旅游合作生态系统,促进中阿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持续深化中阿旅游政策的协同,提升政策透明度,是保障中阿旅游合作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有共同利益的旅游合作板块,应当积极拓展合作覆盖面,充分利用中阿优势资源。在政策支撑方面,加强政府间对话,协调签证便利化、跨境交通连接及安全保障措施,制定联合旅游优惠政策,简化通关流程,为游客往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行环境。更进一步,通过制定全面的中阿旅游便利化协议,简化签证流程,推出旅游团组快速通道,实行电子签证和落地签政策,降低旅行壁垒,提高游客流动性,为中阿旅游市场带来活力与增长潜力。在部门管理方面,建立中阿旅游安全管控监督机制。建立由中阿政府主导,公安、海关、文旅等部门联合组建的中阿旅游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共同监管中阿出入境旅游人员的安全出行。旅行社应当健全出入境游客管理制度和定额游客组团出行担保制度,动态调整游客规模和结构,创新中阿出入境游客的安全管理体制,为中阿国际旅游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安全保障。
二是激活新质生产力,探索中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阿迎来技术革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时代机遇,亟须紧密围绕游客需求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并构建全新的科技交流路径与高效合作模式,以科技助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型实践,能够有效实现旅游产业链、文化产业链在融合发展中双重嵌入,推动中阿文旅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中阿应以文旅融合为中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中阿国际旅游合作方面的应用。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科技,聚焦中阿丰富的世界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通过数字化复原、互动展览等创新形式,活化历史故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增强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共同搭建一个融合文旅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荐、多语言翻译和无接触支付等先进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从行程规划到服务预订的一站式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促进旅游服务的精准匹配与高效运作。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中阿务实旅游合作的战略目标,探索绿色旅游推广、生态景区共建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协作,引导产业向低碳、环保等技术升级方向迈进,确保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够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是优化教育合作,促进中阿旅游人才共育成长。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一大批熟知中阿国情和文化差异的旅游人才成为中阿务实旅游合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中阿旅游人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阿语人才的培养(以培养阿语导游为主)以及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等方面,难以满足行业对深谙中阿国情与文化差异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智库联盟、青年发展论坛、大学联盟、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的指导作用和旅游企业的协同育人功能。可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建设的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搭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修培养、智库研究和产业促进的一体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合作平台,持续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格局。打造并强化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学团队,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交融性。不仅“请进来”国际师资强化本土文化和旅游学科教育教学团队的国际化素养,而且“走出去”让教师亲身体验阿拉伯文化,双向增进理解。深入落实中阿“青年成才共同行动”,在强化旅游人才的中阿文化认同感,加大中阿旅游人才联合培养力度的同时,向阿拉伯国家青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应增设更多涉及科技、环保、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项目,鼓励中阿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合作,培养并汇聚起具备未来视野、多领域技能的青年才俊,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中阿合作格局注入青春活力。
文章转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