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ag凯发k8国际-凯发官网入口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返回新闻列表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我国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直处于失衡局面。为探讨当下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委员们踊跃发言,为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言献策。
在召开此次协商会之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调研组已经分赴内蒙古、湖北的部分市县乡村展开深入调研。经过实地走访,委员们各自形成感悟与思考,在协商会上共同探讨——农民想要的文化,到底什么样?
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初步实现了“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有特色”的目标,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来说,也出现了新的需求。在新时代,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面对新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服务质量和效能等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也就是说,当下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错位,只有准确把握这些需求,才能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
“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我们总说‘送文化’‘种文化’。言下之意,似乎村民自身并没有文化。”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文化不仅是文艺,也不仅是娱乐,文化还是生活的艺术,因此不能把城市中的文化内容简单复制就粘贴到农村。
多数委员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供给同样应建立在倾听群众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上,进而思考该如何增加相应的文化供给,这样才能达到“供需平衡、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文化阵地的面貌在变,文化工作的思路在变,文化引导着民风在变。”在乡镇文化站工作了38年的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雷元坤认为,要让农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就必须树立“挖掘本地资源、开放办文化”的思想。
今年2月,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网民已达2.22亿人,农村老汉玩抖音、大妈大婶购物会使拼多多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因此,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数字文化服务也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对此深有感触。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成与互联网、移动终端发展相适应的数字文化服务系统;已经建立的数字文化服务系统或项目,提供的文化产品还不丰富,质量需要提高;地区差异性、个性化需求体现不够;各部门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对此,吴尚之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内容把关、统筹协调,要将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上下打通、相互贯通”,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供需失衡是当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难题。对此,许多委员认为需要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实现文化人才多元化,要转变单纯依靠体制内人员办文化的思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东区副区长丁梅表示,农村基层文化机构缺乏专人运营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单纯靠增加编制、增加投入的方式难以为继,也很难留住高水平人才。“农村现有的大量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和文化热心人,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农村的文化极为熟悉,要把这部分体制外的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采取‘政策补贴 志愿服务’的形式,实现文化服务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丁梅说。
在基层文化人才配备上,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建议,以招募文化志愿者或者政府购买劳务派遣服务的方式充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协助培训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